艺术电影有待创新
编辑:佚名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于:2016-11-1 阅读:
形式创新通常是艺术电影标志性的特征。形式对于作品的核心意义在于以种种审美的载体传达内容和精神,因而对形式的追求应该是有意味的,是与内容和精神内涵相统一的。拿曾受到专业人士与观众一致好评的电影《地心引力》开头14分钟的长镜头为例,画面从一个米粒大小的亮点开始,慢慢移动、由远及近、逐渐放大,最终呈现出一个宇航员在太空飘来的画面,充满悬念,令人期待,既表达了深邃的思想内涵,又实现了表现形式的创新。要让艺术电影从小众走向大众,在形式创新方面也应观照观众的审美接受能力。比如,形式表现特点突出的《白日焰火》和《追凶者也》都属警匪类型与艺术片的嫁接,都实现了经典和世俗的统一,一方面很现代,一方面很大众,在雅俗融合中实现了艺术的广泛传播和探索发现。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2D电影到3D电影,作为工业技术的产物,电影随着电子技术和其他技术的不断创新而改变。尤其是当下的数字时代,CG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影视艺术的基本面貌,也给观众带来不同凡响的观赏体验。著名导演李安在电影界首次使用120帧技术拍摄的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即将上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艺术电影擅长的贾樟柯也试水VR剧情长片。从事艺术电影创作的电影大军纷纷投身技术创新的洪流之中,让我们对电影未来的模样多了几分期待。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对于电影不仅是形式,也是美学风格、文化视野。高水平的电影技术不只服务于奇观,更应服务于人物、画面和意境的创造。2015年的电影《捉妖记》和《寻龙诀》均利用电脑特效呈现想象中的艺术形象,将技术与文学性、现代性、民族化结合起来,产生了令人欣喜的市场效果,带来了中国电影技术与美学融合发展的新变化。我们期待这种技术创新与艺术探索的结合也能更多地应用到艺术电影之中,成为其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的有效手段。也希望各路资本能够在狂欢之后逐渐回归理性,与其把钱浪费在生产既不叫座也不叫好的烂片上,不如更多地将视野投放到电影的技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之上,提高国产电影的艺术质量,探索电影艺术的深度和广度。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