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资本出海风头正劲
编辑:佚名 来源:金融投资报 更新于:2016-12-20 阅读:
除了投资单部电影之外,中国资本也在影视全产业链上抓紧全球布局。早在2012年,万达就已斥资26亿美元收购AMC影院。今年11月3日,万达宣布以约10亿美元收购美国DickClarkProductions,Inc100%股权,进入电视制作行业。 2015年4月,华谊兄弟与美国STX公司签订影片合作计划,约定在2017年底完成18部合作影片。 今年10月,阿里影业也在北京宣布,与美国电影公司AmblinPart-ners达成战略合作,而后者的前身就是斯皮尔伯格创办的梦工厂影业。 除了万达、阿里、华谊等大佬资本走出去之外,很多中小型的影视资本也在行动。 2014年,奥飞娱乐与《荒野猎人》的制作公司美国新摄政娱乐公司达成了深度合作关系,先后投资了该公司制作的3部好莱坞大片《荒野猎人》、《刺客信条》、《细胞分裂》,投资总额近6000万美元。 2015年3月,湖南电广传媒与好莱坞制片商狮门影业签署的合作协议高达15亿美元,根据协议,双方将在3年内合作50部电影。 热潮背后“与狼共舞”有风险 “由于国内可选择并购的文化产业数量较少,投资回报率低且难以保值,所以有实力的国内电影企业,才更倾向将投资目光投向海外。”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对中国影视资本“走出去”热潮如此分析。 业内人士认为,从全球市场环境来看,当前正是国内资本出海的好时机。目前欧洲和好莱坞的影视市场发展前景难以预测,特别是好莱坞,已经由盛走衰走向下坡路,在这种背景下有利于国内影视公司以较低的价格收购海外电影公司。 天时、地利已经占据,中国资本“走出去”参与海外影视投资,一方面说明中国影视产业羽翼渐丰,但“人和”的欠缺仍需要时间来消化,中国资本走出去“与狼共舞”的潜在风险不得不防。 “于好莱坞而言,中国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投资方,资金的来源。”好莱坞科幻大片《太空旅客》总制片人StephenHamel毫不讳言,他只是把中国公司在好莱坞的角色定位为投资客。 虽然StephenHamel所言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中国资本“走出去”并非都能如熙颐影业等一样押中爆款,“走出去”之路并不平坦。 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说,好莱坞绝不是坐等中国资本前往拯救,在此之前,德国、印度、日本等国的资本都进入过好莱坞,但效果并不理想。影联传媒总经理讲武生此前也透露,想要进入好莱坞A类影片很困难,很多时候中国资本能参与的只有B类、C类片。即便有幸参与优质影片,中方也往往会被对方使出高溢价“套牢”,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而且由于专业度的限制,中方可能很难参与核心流程,也就只能充当投资的角色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