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为王的时代更需精耕细作的“大影视教育”
编辑:佚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更新于:2016-12-13 阅读:
2005年开始,中国国产电影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类型更为丰富、产业逐渐健全,银幕数量绝对增长、票房缕创新高,所谓突破多少百亿、逆袭好莱坞之类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在国产片行情看涨的同时,“烂片”一词也广为流行。吊诡的是,《富春山居图》《小时代》《微爱》等作品虽一再被冠以“烂片”之名,却依然收获了不菲的票房,使当下的中国电影呈现出“越骂越看、越看越骂”的奇怪现象,在国产片的繁荣景象之中投下了不小的阴影。一部低美誉度的影片缘何收获高票房?对此悖论,专家学者从消费文化泛滥、道德滑坡、票房造假、营销手段、档期空子、国产片保护政策等诸多层面给予了分析与解读,而在笔者看来,其中最大的症结还是观众自己。说到底,在一个尚算开放的电影市场中,是观众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选择了看或者不看,看这部或那一部影片。
电影作为大众艺术,观众是其产业链条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电影必须依赖观众而存在,观众不但是票房的贡献者,更是电影内含的社会、文化、心理最直接的反馈者,对电影创作乃至整个电影生态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如果说“观众为本”是接受美学赋予电影的一个比较通行而合理的观察维度的话,当下倾力追逐票房的电影产业已将“观众”推向了一个绝对化的高位,从业者正尝试以“用户”思维来制作电影,将电影的策划、投资、创作、营销、发行都围绕目标观众做文章。资本运营具有追逐人群的天性,互联网+的时代,大数据分析将面目模糊甚至隐形的传统观众清晰显影,观众的喜好、意愿、诉求已经成为电影创作之前即需考量的重点,而使电影成品难免有迎合市场、讨好观众之嫌。大数据显示,平均年龄 21.5岁的80后、 90后的年轻人构成了当下中国电影最主要的观众群落,针对这些城市中产、白领、大中学生为主体的“新观众”,中国电影市场自然“偏爱”青春怀旧、娱乐喜剧、奇观奇幻等影片类型,各种IP电影、粉丝电影、续集电影与跟风之作尘嚣尘上;而电视观众多为中老年人,中国的电视剧就多以谍战片、宫斗剧、家庭伦理戏为主,各种同质化的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
显然,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存在使观众对电影的参与程度前所未有的提高,今天的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影者,而以意见发表的方式介入影视创制诸过程,观众观影素质的高低对影视品质及影视生态环境的建构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观众并非天然具备优良的观影素质,其审美心理、鉴赏水平与判断能力都是可塑的,需要培养的。因此,“受众为王”的时代,影视教育更显必要,唯有理想观众、优秀观众的基数越大、人数越多,才能与影视创作构成真正的良性互动,促进电影事业更美好的发展与未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