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影视相关企业已有1300多家 电影大棋局缓缓开启
编辑:佚名 来源:中国经济网 更新于:2016-8-30 阅读:
彭奇志还记得,2008年上海文广局设立电影处时,上海能够制作电影的公司还不到30家,每年的制片只有十几部。而这个数字到今年已经以几何倍数更新:目前全市与影视业相关的企业已达到1300多家,2016年上半年已完成制片50部。
过去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上海影片屈指可数,而2016年上海有12部以上的影片参与暑期档的票房大战。
发行如何冲出长三角
“在电影产业中,发行是龙头,有了发行就有话语权。”彭奇志说。但院线和发行恰恰是上海电影产业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而作为全国最早从事市场化电影发行业务、累计发行影片最多的专业化电影发行公司之一,上影集团在发行方面面临更强大的对手。
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公开资料:2012年度,除中影集团及华影公司外,按照票房收入衡量的前五名发行公司为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美亚华天下及乐视影业(北京)有限公司。上影并不在其中。
胡劲军曾透露,目前,上海本土的专业影视发行团队的主要渠道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渠道和网络,导致上海出品的电影只能依靠总部在北京的各发行公司实现全国营销。而北京的中影、华夏两家国有发行公司和在北京的几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占据了全国近90%的市场份额。
“我们现在正在洽谈引进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发行企业,以增强上海的发行能力。”彭奇志透露。
在院线方面,荣跃明认为,上海过去的影院基础较好,但布局已经差不多了,仅能在商业业态上作一些调整。
“新七条”中明确提出:加强影院布局统筹和支持现有市区影院实行改造建设。
引进行业领先企业,盘活和挖掘现有资源,提升放映空间之外,上海电影的发行放映是否还能走出一条新路?
“上海的影院和银幕数日益趋于饱和,现在更适合精耕细作。未来的发展趋向还是分众市场。”石川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上海的观众整体观影素质较高,个性化也比较突出,因此应该满足其多元化的观影口味。
2013年6月14日,上海4条院线、10家影院组成了“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目的是为观众发掘高质量艺术片,也为新锐艺术电影导演“入市”铺路。
石川对这个联盟的发展和艺术片市场的前景非常看好。“如果上海能在全国率先形成分众化市场,将对全国电影市场的导向起到示范作用。”石川说。
“新七条”中也加入了“支持本市艺术电影放映、展映和活动”的内容。这也许预示着上海艺术电影放映的春天即将到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