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立新规打击“票房造假”

编辑:佚名 来源:国际在线(北京) 更新于:2016-8-30 阅读:

  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二审稿29日提请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针对社会和业界高度关注的“票房造假”问题,草案再立新规,明确电影发行企业和电影院不得采取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扰乱电影市场秩序,并规定了最高50万元,乃至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今年3月,电影《叶问3》发行方涉嫌虚假排片7600场,自购票房5600万元,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责令停业整改。这一事件揭开了国产电影票房造假的一角。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440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其中国产影片贡献份额达6成。然而,不少热卖的国产影片诸如《捉妖记》《港囧》《大圣归来》等都曾传出“票房造假”的消息。

  北京电影家协会编剧分会副会长陈秋平透露,出于种种利益驱使,票房造假情况相当普遍:“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往往有从众心理,如果前几天票房很好,会带动后续票房,所以就有人在前几天给票房注水,以自己花钱包场等方式作假。泡沫会造成票房激增的假象,来带动真实的票房。据我了解,票房造假相当普遍。很多人会觉得不造假就吃亏了,这让我们业内人士很担忧。”

  不少电影观众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对票房造假现象的不满:“有些电影周围同事同学都说没怎么看,但票房出来以后挺高的,我觉得应该有水分吧。”“(票房造假)对大众有欺骗性,有些不负责任吧,如果对一部电影没有深入了解的时候,是会根据票房去选择电影,这时候票房造假就有欺骗。还是应该负责任吧,毕竟是公众的东西,应该对公众有正确的引导。”

  针对票房造假这一电影市场毒瘤,被称为“中国电影第一法”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二审稿确立新规,对虚报瞒报票房收入行为明确说“不”。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连宁在介绍草案内容时说:“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应当统计、提供真实准确的电影销售收入,不得采取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扰乱电影市场秩序,并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

  根据草案,违反这一规定的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将获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对于这一处罚标准,陈秋平坦言50万元的处罚上限依然偏轻,但能从法律层面为票房造假行为划定红线,对于净化市场、促进行业自律还是很有益处的:“以前违规造假就是因为走歪门邪道的成本太低了,所以大家争相去做。事实上,电影院作假的过程中,它从中获取的利益是很有限的,如果加大成本和风险,会让这个行业更自律、更清洁。”
12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