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影视圈热炒的“IP”究竟是什么?
编辑:佚名 来源:华夏经纬网 更新于:2017-2-14 阅读:
21世纪,没听说过“IP”,你就out了。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一家书店,或是一家创客空间,你可能就会遇到几个人在聊“IP”。
这几天,多年前的一本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更是成为了大伙儿热议的话题,被称为一个巨大的“IP”。
问题来了,“IP”到底是什么?“IP”经济又是什么?
“IP”= Intellectual Property?
如果提到IP,人们首先想到的大多是“IP地址”。只有特别指出,对方才能明白你说的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说到底,其实这是一个外国人都不怎么会用的英文缩写。近年来,它却在中国炙手可热,大有燎原之势。
与其叫它“知识产权”,不如叫“文学潜在财产”。
好莱坞对“文学财产”的定义非常简洁明了:可以改编为电影的文学作品。
而“潜在财产”的所指则更为宽泛,包含了文学作品之外的可以开发成电影项目的其他作品,如图书、戏剧、故事大纲、故事梗概和原创剧本等。
难道说,影视圈热炒的竟是假的“IP”……
“IP”经济=粉丝经济?
“IP”经济的模式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做法主要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作品上映,从而获取票房收入,形式相对单一。
随着人们认知发展和科技进步,更多的模式出现了,比如打造漫画、电影、游戏、周边产品等。商业链条逐渐形成,经济模式趋于成熟。
许多人把“IP”经济称粉丝经济,这其实是有道理的。二者的核心都是通过粉丝来进行商业变现。
发展“IP”经济的流程一般是先从热门文学作品中挖掘出具有巨大粉丝量的“IP”;接着,通过对文学作品改编,成为影视作品;接着,再进一步改编成游戏,拓展周边产品,通过粉丝购买获利。
以国外较为成功的电影为例,《指环王》、《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系列都是在开拍之前已经是爆红作品,粉丝量巨大,因此收获高票房便容易得多。发展出游戏后也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当然,也有许多游戏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成功案例,比如《生化危机》、《魔兽世界》等,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
此外,一个成熟的“IP”,能吸引众多投资人的目光,因为其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借助好的“IP”,通过互联网平台边融资边拍摄,也是许多创业团队不错的选择。以电影《十万个冷笑话》和《滚蛋吧肿瘤君》为例,两者都是缺乏拍摄资金,通过在众筹平台进行粉丝集资拍摄的电影。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