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影视圈热炒的“IP”究竟是什么?
编辑:佚名 来源:华夏经纬网 更新于:2017-2-14 阅读:
“IP”经济因其风险较少,易于营销,成本较低,收益较高等优势,发展如火如荼。能否取得良好的“IP”收益,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IP”改编能不能吸引到原有的粉丝,继而影响到更多人群,不断扩大粉丝群。 “IP”经济被称为粉丝经济,也的确是当之无愧。
好“IP”=摇钱树?
明确了什么是“IP”,那么,“IP”经济的使命似乎天生就是要把一个能够吸引人的东西,做成一种能够吸金的东西。对于“IP”而言,最终还是要通过盈利实现价值的。
然而,为何有的“IP”能成功“变现”,有的却不能?这其中,商业化非常重要。即便是人气超高的“IP”,如果不走商业化道路,不断投资人力、物力开发相关新产品,也会淹没在无数“IP”的海洋之中。
以《西游记》为例,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积累了无数的粉丝。30年里,它就被翻拍了16次。其中:拍电视剧11次(日本2次),电影5次(日本1次,美国1次)。但要说真正从《西游记》这个大“IP”里掘到真金的,却并不多。相反,很多改编引起了观众的“吐槽”。
前面提到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影片改编自作家唐七的同名玄幻小说,自2008年推出以来,各语种版本销量已突破110万册,是行业平均销量的183倍。粉丝基础是有了,要让这个“IP”成为摇钱树,也不是一件容易事。编剧、演员、宣传推广、周边产品……一样也马虎不得。
面对众多的“IP”作品,选择哪一部,既是一次押注又是一种判断。一个强大的“IP”能够让消费者清晰地识别,并唤起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进而促进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需求。找爆点、找粉丝,进而吸引粉丝参与,这都有助于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IP”品牌,并最终发挥这个“IP”的最大功效,获得其价值。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