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如何把握"一带一路"历史契机
编辑:佚名 来源:中国文化报 更新于:2017-5-23 阅读:
随着5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丹麦政府关于合作摄制电影的协议》的签署,我国已与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新加坡、比利时(法语区)、英国、韩国、印度、西班牙、马耳他、荷兰、希腊、爱沙尼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相关影片立项已百余部,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中印合拍的《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中泰合拍的《索命暹罗之按摩师》,中越合拍的《越来越囧》等一系列影片。除了以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之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一带一路”元素影片也日渐成为备受各方瞩目的焦点,《弗罗斯特,凌晨四点》《听见寂静》《白虎》等“一带一路”元素影片得到了广泛好评。
“一带一路”在电影领域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初步稳定的架构。与早期和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较为单一的合拍模式不同,“一带一路”合拍片的题材、类型、模式进一步多样化。这16个国家和地区,有着非常不同的文化经验和市场环境,一些过去并不在中国电影视野中的文化问题也开始持续登场,并将持续考验着中国电影行业各个环节的平均文化工业水平,这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场非常残酷的历史挑战。 众所周知,2012年2月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中美关于用于影院放映之电影的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已于今年2月到期,这意味着中美双方将就分账大片的配额问题展开重新谈判。从1990年代开始,关于好莱坞电影“狼来了”的恐惧,一直高悬在中国电影的头顶,中国电影在世纪之交的院线制改革之后,也一步步地从生产、发行到放映、消费都深陷在唯票房论的发展主义陷阱中。在2016年勉强实现正增长之后,2017年第一季度的我国电影票房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尽管2017年突破200亿票房的时间要比2016年早16天,但在刚刚的“五一”档,竟出现了四部国产影片不敌一部好莱坞影片的难堪局面。在已经狂飙突进近10年的票房奇迹在以看似猝不及防的方式戛然而止之后,由各个领域投资过热所叠加的演员天价薪酬、院线扩张产能过剩、国产影片盈利低下等种种结构性问题开始集中爆发,并且在中长期内都没有可以扭转的迹象。在这个意义上,“走出去”,尤其是选择合拍片的模式,从商业角度而言,就是当前中国电影不得不做出的最现实的选择。 然而,这里的“走出去”是以适合中国电影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方式“走出去”,还是以好莱坞的方式“走出去”,在“一带一路”的格局和体系中,好莱坞的方式是否就是中国电影最为合理的“走出去”的路径?这一问题随着国家总体性的“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正日渐成为关乎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
12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