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中国电影如何把握"一带一路"历史契机

编辑:佚名 来源:中国文化报 更新于:2017-5-23 阅读:

  以《大唐玄奘》为例,佛教作为中印两国可共享的文化经验,是我国和印度在文化交往中可以有效沟通的非常重要文化资源,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还是对于我国日趋重要的文化安全问题而言,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一带一路”的视野下,合拍片更应该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试验田,在这个领域必须对中国电影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其海外传播直接代表着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不能只是让外资在中国电影市场享有单向度的相关优惠,更应该在海外相关国家有着至少差不多对等的传播效果,而这显然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所能考量的范畴。

  如果没有“一带一路”这样的历史契机,仅仅依靠中国电影行业内部的自我调节,恐怕根本没有现实可能。《长城》就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反面教材:好莱坞的成熟的叙事套路、故事模式,不仅早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商业类型片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其也内在地影响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范式。毕竟中国电影曾经具备过自身的民族风格,那也曾是中国电影立身于世界电影舞台的最为鲜明的标识;而在《长城》中,除了美工环节,中国电影曾经引以为傲的民族风格已然消失殆尽。中国电影能不能用中国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能不能在世界电影格局中形成中国电影自身鲜明的、有特色的、独立的民族风格和中国话语,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电影而言,是从理念到方法的系统工程。所以,在中国电影的“走出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就不仅仅要尽可能地减少海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更是一场寻找自我的艰难旅程。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进一步深度参与到全球性文化商业协作体系,能否在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这些商业上的成功之后,也生产、创作出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能够正面讲述中国故事、正面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影视作品,在“一带一路”的疆域里将商业上的成功转化为文化上的成功,就将是在“走出去”的历史进程中,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电影,全行业都必须要面临的严苛的历史洗礼。

12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