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影视如何在困境中突围
编辑:佚名 来源:山西日报 更新于:2017-6-20 阅读:
山西系中国乡土题材影视创作的重镇之一,以赵树理和马烽、西戎、胡正、孙谦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在乡土影视文学创作领域成绩斐然。而新一代三晋文艺工作者,则秉承“山药蛋派”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许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然而,近年来,乡土影视发展面临困境。今年5月,著名制片人方励在某直播平台上用下跪的方式恳求全国院线为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增加排片,乡土影视剧在商业院线发行机制下的窘境由此可见一斑,也引发了人们对乡土影视文学现状的反思。乡土影视到底怎么了?乡土影视如何在困境当中寻求突围?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人才队伍缺乏、重市场轻立场乡土影视文学创作“有高原无高峰”
10月中旬,中国乡土影视文学创作回顾、反思与前瞻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山药蛋派”作家马烽的故里——孝义市举行,来自省内外的3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为山西乃至全国的乡土影视发展把脉支招。他们重温“山药蛋派”深入生活的理念,探讨乡土影视文学剧本创作机制,观摩吕梁本土电影,并就如何促进乡土影视创作、提升乡土影视剧水平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乡村。在最近的十几年中,关于乡村故事的讲述,在银屏上越来越少了。”省电影家协会理事、编剧马明高表示,中国乡土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冲击,发行渠道严重不畅,观影人数严重下降,票房严重低下。
乡土影视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创作人才队伍的缺乏。我省资深制片人冯军表示,如今专业从事或者擅长乡土影视文学创作的作家少之又少,创作队伍溃散,剧本往往一本难求。
冯军认为,首先,乡土影视文学创作缺乏良好的生存沃土。资本都是逐利的,而乡土题材影视较难盈利。其次,孕育成熟编剧的环境不好。现在多数影视剧创作是订单式生产、快餐式消费,编剧往往是等活儿上门,而不是深入生活搞创作。再则,受制于制片方,剧本被随意修改的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王兴东表示,中国乡土影视文学的现状是“有高原无高峰”,数量上“丰产”,质量上却“歉收”。
省作协文学院副院长、编剧张卫平认为,就我省而言,山西影视创作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繁”起来了,但是远未达到“荣”的程度。产品不少,精品却很少。归根结底,当前的影视剧创作重视了市场,而忽视了立场;重视了政治性,而忽视了文学性,另外,创作人员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此外,专家还认为,当前乡土影视创作脱离了农村真正的实际,显得不接“地气”、不够真实。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衣凤翱博士就撰文指出,近年以来,乡土题材影视创作普遍存在以下现象:一是与农村真实生活不太匹配,显得表面化和简单化;二是创作观念滞后,仍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三是轻喜剧风格居多。究其原因,他们认为,首先是创作人员缺乏长期的沉淀和积累,其次是创作观念陈旧,无力与时俱进,再则是社会整体的创作心态浮躁。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