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杨全强:现在谈出版还有人关心吗?

编辑:佚名 来源:互联网 更新于:2018-4-24 阅读:

单读:你们养活自己了吗?

杨全强:实际上是出版社在养活我们。

单读:这种处境下,有没有想过做那种看起来很好卖的书?

杨全强:一个出版社不能光看别人那么做能赚钱,还得看他们做了多长时间,经过多少惨痛的教训。还有一种方法是找很多想出书的人,你出多少钱我才帮你出,做这个可以活得很好,但出版社如果只做这个,我觉得就不一定要做这行,可以随便到企业或者其他地方当个行政人员,我也愿意。

单读:您做过畅销书吗?

杨全强:不能说做过那种超级畅销书,但十几万、几万册的也有一些。如果完全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情,我觉得心态会不好。大概十年前,我在南大出版社做得挺纠结,就想尝试跟一些民营公司合作,给他们报过选题《鲍勃·迪伦访谈精选集》,他们说这个书卖不到一万五千册,我们不会做。如果他当时做了,代价不会很大,十年之后迪伦获诺奖,可能可以赚不少。

“一本书卖了两万多册,最后还是不赚钱”

单读:2013 年为什么决定从南京来北京?

杨全强:我对自己的定位和期待跟南大出版社有一些偏差,就做得特别焦虑。南大对我不错,我想做什么一般也都可以做,他们也不说什么。但在一个出版社你做一定的量,赔点钱是可以待下去的,如果量多一点、赔得多了,出版社经营状况又比较普通,就会觉得吃力。我离开之后,南大社品牌更好了,可见我对他们没多大作用。

单读:来北京下了很大决心吗?

杨全强:不需要下很大的决心,我还是一直在做我感兴趣的那几条线,思想、学术、文学,包括音乐、电影、建筑、设计,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延续而已。不利的方面就是我在南大出版社待了七年,应该说我做的那一块在慢慢变好。如果继续呆下去,可能会越来越好,但是没忍到,在最黑暗的时候走了。到了新的地方,好多东西都是重新开始。

单读:当时是什么样的处境?

杨全强:有时候在一个机构内部需要付出不少交际成本,如果不想花精力,就不会那么顺畅。这跟人的性格有关,如果我的性格是那种特别玲珑、人见人爱的,我可能现在还在江苏人民出版社。

单读:感觉出版业哪几年变化最剧烈?

杨全强:五年前我还可以印六千册甚至更多,2010 年之后,其他朋友也都能感觉到,首印得降低一千到两千册,感受特别明显。

单读:想过改变吗?比如做一些调整。

杨全强:我比较愿意从出版社这方面来说调整。不是说我这部分不赚钱就停掉,应该想其他办法,比如好好开发青少年读物以及其他大众阅读类的产品,这一领域可以很容易就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版块,但我这部分要比以前多赚很多,是不现实的。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