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全强:现在谈出版还有人关心吗?
编辑:佚名 来源:互联网 更新于:2018-4-24 阅读:
单读:同行还有像您这样在坚持的吗?
杨全强:民营像六点和三辉,毕竟还是少数,在做特别有意义的书,大部分民营公司还是唯利是图,我也非常理解。真正从出版价值上来说,我觉得主体还是在体制内出版社。真的是每个出版社都有一些人愿意在这方面付出,他们也许不一定拿多少奖金,这个非常可贵。像广西人民的晓龙,做希尼诗选这些书,这样的出版人非常难得,因为我知道在体制内是怎么回事。对于个人,他在体制内做这个没用,体制内的环境对这样的编辑,真的不是那么友好,但总还是有人不屈不挠地想做。
单读:一个老话题,您觉得电子书的出现对纸质书的影响是什么?
杨全强:只能是一种补充,旅行时的补充。不能取代那种感受。对于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你桌子上放三五本书,就特别有阅读的欲望,但如果桌子上没有书,是一个电子阅读器,可能很难产生阅读欲。平时回到家,我也宁愿在书架前看看,一会抽出这本,一会抽出那本。
单读:您会买新书吗?
杨全强:我对新书阅读没有那么大的期待,也根本读不过来。宁愿回去看《二十四史》,看先秦诸子,这些东西我多少年前就买了。从自己买书的角度来说,不再像以前什么书都买。
单读:您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杨全强:主要是年纪增大。世界跟你的关系和距离,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我说的世界也包括书籍,以前觉得好像什么都跟你有关系。十年前刚上微博,看到什么东西都想说两句,过了一定年龄,觉得这个跟你真的没关系,再热闹的话题都跟你没关系。这种态度可能也会影响我做书。
单读:会担心出版业的未来吗?
杨全强:这个行业我不担心,出版不会有问题,就算都变成电子阅读它也是出版,无非我们替亚马逊打工。互联网改变的是人群的组织方式,而且出版作为一种记忆和保存的方式,有它的价值,哪怕是知识付费,我觉得还是要用出版物的形式保存。APP很容易就被取代,即便微信,都有可能不存在。以前流行博客,以为可以存东西,现在有些都找不到了,但放在纸上不会。
单读:越原始的保存时间越长。
杨全强:我不知道印刷文化会不会被取代,无法预测,但是我总觉得不会。机器是靠不住的。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