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产业变革的“张力”与“阻力”
编辑:佚名 来源:互联网 更新于:2018-6-12 阅读:
图书出版的演化与危机。《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我国共有出版社584家,年度出版图书高达90.37亿册(张)。但同时,民众的阅读兴趣却越来越转向数字出版物。为应对这一态势,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图书出版企业的普遍选择,然而这一过程却阻碍重重。一方面,随着出版社“转企改制”和出版集团的成立,图书出版在体量上有了快速增长,但是“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阅读氛围的改变。“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目前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7.86本。另一方面,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高达68.2%,在阅读方式嬗变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许多图书出版企业的重要决定。不过,近年来数字图书等在图书出版企业收入份额中占比并不大,多数图书出版企业在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集成过程中,仅仅扮演内容资源提供者角色。究其原因,首先,由于早期的出版门类、特质区分,图书出版企业所掌握的图书资源,往往类型单一,难以满足新兴出版对海量多样内容的需求。其次,许多图书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或把已有的纸质图书电子化,或把现有内容用数字技术储存后附送,或把已出版的图书放到网上传播,缺乏深入明晰的赢利模式。最后,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集成后,版权保护面临着很大难度,图书出版企业往往难以应对。
电子音像出版的没落与重生。近年来,我国电子音像出版在全面式微中也展露出努力重生的熹光。但这些探索与尝试究竟是行业回光返照的征兆,还是潜能激发后新一轮辉煌岁月的晨曦,依然晦暗难明。一方面,毋庸讳言,电子音像出版已全面式微。电子音像出版曾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娱乐、教育等功能,曾对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之受到盗版和网络免费下载的冲击,电子音像出版持续陷入低迷,市场份额不断萎缩,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电子音像出版企业不甘于坐以待毙,积极发掘潜能、重组产值,进行了多种转型尝试。例如,新华电子音像出版社推出《中国新华电视(CNC)海内外获奖精品选集》,同时基于移动互联网、互联网进行出版,并推出移动硬盘、光盘等多种介质进行同步推介。不过,当前大部分电子音像出版企业依然活力不足、处境艰难,产品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境遇。未来,要想有效发掘自身潜能,改革重组亟待进一步推进,市场秩序也亟须进一步规范。
新兴出版的勃兴与扩张隐患
游戏出版的冲劲与阻力。《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4.42亿人,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4.07亿人,庞大的游戏用户群催生了可观的市场规模,整个游戏市场呈现出客户端游戏、网页游戏、移动游戏等形态共同繁荣的局面。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