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国际化的五点思考
编辑:佚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更新于:2017-2-21 阅读:
因此,我们要以本土观众为中心,积极探索本土文化消费习惯和内容,牢固树立本土消费意识和品牌消费观念。 电影+互联网 扩展市场空间 以“互联网+”为显著特征的创新力量加快融入电影产业,催生了各类丰富多样的电影新业态。电影的创意性、融合性、活跃性、话题性等特征与互联网所具有的“参与、平等、对话、社交”的特性与有着本质的相似性,使得“电影+互联网”具有先天的亲近性。中国现有7亿网民,约占世界网民总量的1 / 4,超过6亿的在线移动互联网使用者,平均每天超过3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及众多的互联网平台“连接一切”的普遍应用,使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生态”和“社会操作系统”。互联网不仅为电影产业提供技术手段,还贯穿资本、制作、营销、播映等各个环节,促进了电影的产业升级。 电影+互联网进一步拓展了电影消费群体影响了生产、消费、经营生态。有数据显示,我国电影的主要观众群体是年龄18 - 30岁之间的这一群体,占比接近70 %,而这一群体就是典型的“网生代”。“网生代”观众有明显的特点,如娱乐化、粉丝现象、互动性强等,这些都会影响电影创作和宣传的各个环节。“网生代”是看电影的主力军,评电影的骨干力量,拍电影的实践者。“网生代”电影观众是电影在互联网环境下逐渐发展的产物。而且网生代也还推动了微电影、网络电影等电影新形态的繁荣,使本土文化消费习惯和市场空间大幅提升,网民对文艺创作的互动参与,使文艺创作与现实生活、大众情感、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国产电影之所以能够在票房上与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电影分庭抗礼,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国产电影这种互联网气质带来的亲切感、草根化,这更是好莱坞电影难以比拟的本土优势。这种参与、分享、互动的趋势也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话语权的提升。特别是在今天中国电影大片海外推广不太景气的背景下,不少优秀的网络电影还凭借其文化小载体的精巧魅力,借助新媒体渠道,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新亮点,取得了“以小博大”的成就,也为大电影“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受众基础。面对这一文化优势我们应积极主动地科学引导,使中国电影在国际化之路上发挥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资本助力话语权 推动电影国际化 目前来看,国际合作投资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影片项目合作”,中方参与投资国际合拍片《碟中谍》《小王子》 《超体》等;第二类是“设立海外独立子公司”,进军国际电影市场,如“华谊兄弟”“乐视影业”等纷纷在海外建立独资子公司;第三类是“跨国并购/企业与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如:近年万达的跨国资本并购以及国际化战略;第四类是“主动精准的深入合作运营”模式,通过学习海外优质IP孵化、衍生、拓展的成熟机制,进行顶尖资源的配比,分享更广阔的收益和相关权益,通过引入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嫁接全球资源,并精心开始布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影视制作领域,复星率先与索尼影业一起投资了Stu - dio 8,Studio 8的第一部戏就是与李安导演合作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发行放映领域,复星与博纳合作紧密;还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IP,同时覆盖了影视艺人和粉丝经济,进一步将制片、发行、放映以及衍生品等环节全部打通。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