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出版编辑角色研究

编辑:佚名 来源:中国出版网 更新于:2018-3-20 阅读:

借助编辑角色这一概念,分析了编辑的职能、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属性这三方面的转型,继而分析了“数字化生存”中的编辑存在的互动化现状,最后认为“大编辑”是编辑角色的转型趋势,主要体现在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对不同平台的利用与理解以及对自身媒介素养的提高这三个方面。“大编辑”概念的提出,为编辑存在与认知的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道路。

数字出版;传统出版;编辑角色;数字技术;媒介素养

在数字技术、文化发展、社会分工等不同力量的引领下,编辑需要转换思维方式,进行角色转型,在编辑理念、能力建构、组织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信息的价值含量,使编辑尽快适应出版数字化转型发展。

一、从单一到互动:编辑角色的转型分析

在传统出版年代,编辑的存在是以单一角色、单一平台为特征,是典型的“幕后工作者”。而在数字出版时代,受到数字技术变化性、快捷性、交互性等特点的影响,编辑在编辑职能、思维方式、文化属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传统编辑角色有差异的一面。

(一)编辑职能的转型

首先,从组稿职能向版权代理职能的转变。在数字出版时代,传统的组稿职能虽然一部分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但另一部分则转向了版权代理职能。

选题策划和组稿是传统编辑和网络编辑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在能力要求上,网络编辑更多地偏向于市场营销策划和计算机相关知识,对编辑专业功底和文字功底要求相对不高。在稿件来源上,传统出版往往是先选题,后组稿;而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数字出版,则门槛相对降低,常常将组稿与选题结合起来,在组稿的过程中选题。另外,传统出版对稿件的审查较为严格,稿件的来源主要是自投稿和约稿,对作者报酬、著作权、版权均有明确的规定,而数字出版的稿件来源则有更大的自由度,除了自投稿、约稿,亦有作品通过网络传播转载,而在著作权、报酬等方面缺乏行业规范,作者和出版方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其次,从“把关人”到“引路人”的转变。传统出版注重出版内容的科学性和社会需求性,是知识文化传播的载体,旨在将更加科学的文化向大众进行传播,提升整体的教育水平。编辑在对内容进行考核编辑时,一方面要审查是否符合大众的阅读喜好,另一方面,对内容传达的社会价值观进行考核,要向大众传播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然而,随着出版业开始走向信息化,传统出版业单一的媒介形式被打破,多种新的媒介形式出现,为出版提供了新的平台,也改变了出版内容的构成模式。传统出版业的变革,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使传统出版物的内容更加多元化,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读者是感知作品内容美感的直接对象,一个好的作品或者文本需要读者产生共鸣,而作品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被读者所认同的、具有美的认知的作品才能称之为有意义的作品。在新的出版形式下,读者开始与作品互动,不再单方面接受作品传达的意义,而是参与到作品的再生产中,因此,编辑需要在读者和作品之间起到调和作用,即从“把关人”转向“引路人”,不断调整和更新自身的观念,充分尊重受众的个体性和创新性,构建起一套科学的评判体系来对出版内容进行评判和选择。

1234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