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出版编辑角色研究
编辑:佚名 来源:中国出版网 更新于:2018-3-20 阅读:
出版业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后,传统的出版内容和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编辑应该适应数字出版的特点,在编辑排版环节对内容资源进行综合分类,并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编辑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模块,使读者能够快速接收到作品要传达的信息。因此,在这一职能的转变中,主要体现为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二)思维方式的转型:从直线型思维到立体型思维
对传统编辑而言,其工作的对象主要是纸质出版物;而在数字时代,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使用使得编辑的工作工具发生了变化,其思维方式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数字编辑应当具备立体型的思维方式。
首先,网络编辑所面对的平台,是一个多媒体整合的出版平台。如何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表达作品,合理地分配和组合视频、音频、超链接等技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便利性,是编辑思维方式从直线型转为立体型的重要过程。传统编辑在出版过程中作为内容生产者,注重的是深度报道和挖掘;网络编辑作为数字平台的发布者,注重的是内容的整合与表现。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不同,不是单纯地将内容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版,而是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将更深层次的东西进行整合和编辑,再用数字媒介的方式呈现到读者面前。
其次,数字出版是典型的创意产业,因此网络编辑需要有创新性的思维。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创新意识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编辑需要了解和掌握技术,打破原先以文字为主的局限,构建以立体的、网状的、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的产品内容。另一方面,编辑需要进一步挖掘有个性和有特色的内容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内容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再次,数字出版的互动环境是指面向用户需求而制造的产品互动氛围,数字出版的互动性决定了其必须注重用户体验和数据挖掘,个性印刷、按需印刷都是互动性的体现。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编辑更需要注重和用户的沟通。一方面,读者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和编辑或作者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读者可以从选题策划、设计等方面全程参与到数字出版的过程中来,受众的角色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这就使得原先信息的传播者——编辑的角色必定有所转变。因此,在数字出版时代,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交互性前所未有地加强了,这就要求编辑必须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不断地交流和信息共享中,做到相互认同。
(三)文化属性的转型:主体性和文化自觉的彰显
在传统出版中,编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选择者和文化扩散者,扮演着传播中介的重要角色。而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大众出版向小众出版、专业化出版的方向转变,因此,个性化阅读、按需出版成为新的出版趋势。这一趋势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由于数字技术消弭了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编辑的文化选择权被削弱,因此,从编辑文化属性的转变来看,数字出版时代更需要彰显编辑的主体性和文化自觉。编辑的文化自觉,可以理解为编辑自身需要对其文化角色、职业定位进行自我创建,主动担当起文化的选择、传承、创造的责任。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