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到“理性” 中国电影市场的成年礼
编辑:佚名 来源:钛媒体(北京) 更新于:2017-1-3 阅读:
2016年国产片票房264亿,占年度总票房58%。但今年国产电影猫眼观众评分大体低于去年,尤其是票房达5亿级以上的影片。 而且国产电影豆瓣均分只有4.4分,评分4分以下的占据47%。 去年超过10亿的五部国产电影猫眼观众均分为8.96今年却出现了下滑,只有8.56。2015年豆瓣上超过7分的国产影片共有27部,而今年至12月初,这一数字只有15部。票房高涨和口碑扑街双双存在,让国产电影看起来十分尴尬。 如果说10亿是检验一部商业电影能否达到“爆款”的标准线,那么豆瓣6分是检验一部电影口碑是否合格的及格分。在猫眼年度数据统计的TOP10中,国产电影占据6席且都突破了10亿,只是其中有3部电影豆瓣评分低于6分。 国产电影的表现大多呈现票房和口碑的不对等,例如乐视影业,今年主控的国产电影有8部,且每部电影的票房都破亿,只是豆瓣均分只有5.1分。三部“重工业”国产电影,虽然票房累计达到了22.84亿,但豆瓣均分只有4.46分。 国产大片口碑扑街,似乎让人看到从4月份开始,影市一直缺乏领头羊的存在。而相比耀眼夺目的“大片”,一系列中小成本影片在今年口碑尚可。例如《追凶者也》、《七月与安生》都受到了观众的追捧,而《驴得水》、《路边野餐》引起热烈反响且均为导演的院线处女作。 从这些影片的类型上似乎也和前两年存在明显变化,青春片、爱情片集体失灵,而文艺片、纪实电影、动画电影有了复苏的迹象。 从猫眼数据报告中可以看出,电影类型增多,且在市场欢迎程度上发生了“反转”。其中进步最大的莫过于动画电影,据猫眼数据统计,2016年新映动画片共41部,占全年票房的11%。国产动画片数量较去年持平,但票房略高。 进口动画片数量猛增,票房增长67.54%。而退步最为明显的则是爱情片,据悉上映影片数量多达36部,但仅占全年票房的2%。 而且观众口味差异明显,除了动画片成为各个年龄的新宠外,90后、95后观众更加偏好剧情片,70后、80后观众则更爱看喜剧片。而在城市分布上,一二线城市的观影群体更加倾向于剧情片,三四线城市的影迷则更加喜好喜剧片。 此前,不少业内人士纷纷预测,未来真正在影市具有票房信心的影片或许是“重工业”影片,即像《长城》看齐的影片类型:明星够多、导演够大、特效够强。虽然这类特效制作片数量增多,说明目前国产电影在电影制作上更加进步且舍得大投资来做积极的尝试。 但《盗墓笔记》、《勇士之门》、《爵迹》的口碑不佳,可以看出观众对这类影片并不买账。反而,《驴得水》这样成本不高轻制作的影片,却得到主流观众的接受认可,成为年度黑马。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