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影视作品对外传播研究
编辑:佚名 来源:党建网 更新于:2017-3-14 阅读: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讲话时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此后,“一带一路”的外交战略一直被践行于“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众多领域。能源开发、信息技术、交通建设、医疗项目等方面的投资与合作在沿线国家遍地开花。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如何借助“一带一路”扩大对外传播,值得思考。
一部影视作品必然反映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某一区域的社会生活或者特定人群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作为社会文化产物的影视作品必然会显现某种社会文化的特征,烙上某种文化的印记,并受其所属社会文化的制约。在世界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影视艺术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的助推器。因此,我们要从多角度分析和审视目前中国影视文化对外传播的问题,借着“一带一路”外交战略的春风,打开中国影视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局面。 一、中国影视作品对外传播现状 电影对外传播现状 中国电影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可谓势如雨后春笋。以2010年—2015年中国电影发行及票房数据为例,2015年全国生产故事影片686部,相较于2010年增长了16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40.69亿元,相较于2010年增长了338亿元。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中国电影开始具备向外输出的实力。 然而在当今的国际传播中,西方的话语霸权无处不在,中国电影正遭遇被边缘化的困境,表现出外冷内热的状态。以2015年为例,440亿元的全年总票房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而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仅为27.7亿元,占总票房的6%。 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统计显示,中国的外销电影有以下三个现象:首先是票房少,第二是收入连续增长少,第三是进入主流院线的中国电影少。纵观我国每年对外输送的电影,武侠题材影片大行其道,如《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宫廷内尔虞我诈、兄弟残杀等内容成为许多影视作品的惯用内容,重复空洞,不能满足受众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需求。这些作品未能对中国当今的发展风貌作出全面的描绘,对外传播的只是不断积聚的单一肤浅的中国影像,传播效果甚微。这并不能让外国观众形成对中国的确切印象,也无法理解画面背后的文化底蕴。这类重形式制作而轻内容的现象在我国影视作品中占较大比重,即过分追求古典元素的堆积和画面的壮观,缺失了对文化与历史的深度挖掘与精心提炼。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