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影视作品对外传播研究
编辑:佚名 来源:党建网 更新于:2017-3-14 阅读:
电视剧对外传播现状 作为世界最大电视剧生产国,我国每年制作的电视剧超过1.5万集,但海外销售额还不足国内销售额的5%。另外,购买我国电视剧的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在东南亚各国,而欧洲、北美地区的买家寥寥无几。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的华人受众是我国电视剧的主要观看群体,约占出口电视剧受众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 《甄嬛传》和《琅琊榜》是近年来走出国门较为成功的历史题材剧。2013年初,《甄嬛传》被韩国CH-INGTV引进播出,同时段超过国家台KBS的收视。2013年6月18日,日本BS富士台将剧名改为《后宫争权女》后在日本首播,仅开播一周就迅速成为热门话题,打破了韩剧独霸日本海外剧市场的局面。《琅琊榜》不仅在国内创下了高收视率,而且内地首播还未结束,海外便开始争相购买播出权。自2015年9月21日起,《琅琊榜》已在北美、韩国等地播出,并陆续登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但客观而言,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在走出国门的征途上仍然任重道远。“华剧”在国外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远没有“韩流”和美剧那般广泛。即便是受《甄嬛传》的影响,国外掀起了一股“中国电视剧热”,却也未能形成持续强劲的“华流”浪潮。除此之外,中国电视剧精品还不够多,跟风、媚俗、娱乐化现象不容忽视。 二、中国影视作品对外输出障碍分析 文化差异导致解码“折扣”。影视作品是一个民族精神气质、文化底蕴、景观风貌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意识形态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作为东方社会的组成部分,中国对外传播的文化多显得含蓄而婉转,同时中国古典美学讲究的是“意境”与“和谐”,而西方社会沟通交流则直爽且直言不讳。因此,在许多西方人眼里,中国文化复杂难以触碰,甚至披着一层玄幻的神秘面纱。而当文化发生碰撞时,常常会造成各种误解和矛盾。 伴随而来的就是文化解码困难的尴尬处境。历史背景的贯通梳理问题、思维方式的差异问题是中国影视作品境外遇冷的一个基本原因。 西方文化偏见导致文化“误读”。在过去的影像记忆中,经济的滞后发展、文化的弱势传播导致整个西方世界给中国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在观影中,西方世界习惯性地将中国形象程式化,带着歧视与偏见,也带着强势语境下的傲慢。对待影视片中揭示中国社会问题的作品和展现中国社会繁荣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作品,他们有选择地接收——热衷于观看揭示和暴露中国社会问题的作品,而对于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选择漠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