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从电影和网络文学看中国文化“走出去”

编辑:佚名 来源:红旗文稿 更新于:2017-5-27 阅读:

  于是,最近几年来合拍片的立项审核数量大幅激增,2016年更是达到96部,其中71部通过了审核;而在10年前中美纷争初起的年代,合拍片则长期维持在二三十部的规模,通过审核的影片也仅仅十余部而已。毋庸多言,这些积弊甚深的“内忧”,在即将或者说已经到来的“外困”面前,还将被进一步放大,来自政策和市场的多重挑战正在以疾风暴雨的方式迅猛袭来。

  3.软实力如何变“硬”。需要强调的是,今天的合拍片现状早已不是上世纪90年代、新世纪初外方投资份额占多数的那个阶段,中外的投资比例已然发生了翻转。除了与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合作的少数大片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中方的投资份额都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这个角度也特别能够看到中国电影在今天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就以《长城》为例。《长城》是迄今为止,合拍片领域第一部由中国导演拍摄的、在全球市场发行的英语电影,按照中国电影产业“借船出海”的思路,其一旦获得成功,在未来就还会有更多中国导演、编剧等参与到好莱坞电影的拍摄、制作环节中。

  因此,《长城》上映之后,国内电影产业界多次强调,《长城》作为一部高概念、高卡斯、大制作影片,是国内电影在文化工业意义上与好莱坞接轨并展开深度合作的代表。我们的确不能轻视这种技术标准意义上的文化工业体系,例如我国的电影版《三体》,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迟迟不能面世,就是因为还没有相应的文化工业能力来呈现预期的视觉特效,所以上述理由确实也存在相当的合理性。

  《长城》充分揭示了中国电影在资本扩张和内容生产领域的深度分裂。尽管中国资本近年来高歌猛进,在北美、西欧这些资本主义的中心区域大快朵颐;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本对于中国电影的内容生产,还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原创性的贡献。中国电影合拍片并没有因此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待遇。

  《长城》还反映出一个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好莱坞的成熟的叙事套路、故事模式,不仅早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商业片的拍摄、制作过程中,也内在的塑造、定义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范式。毕竟中国电影曾经具备过自身的民族风格,那也曾是中国电影立身于世界电影舞台的最为鲜明的标识。而在《长城》中,除了美工环节,中国电影曾经引以为傲的民族风格也基本消失殆尽。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虽然中国资本在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大手笔的“攻城略地”,但我们可能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历史上,法国、日本甚至印度资本,也一样曾大肆进军好莱坞,结局也都显而易见,它们本国的电影自身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实质性提升——一国资本的“走出去”,并不意味着该国电影内容生产水平就一定会伴随着“走出去”的步伐而大幅提高,这中间并没有等号。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