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_500px;
业界动态 社内新闻 媒体报道 法律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业界动态

从电影和网络文学看中国文化“走出去”

编辑:佚名 来源:红旗文稿 更新于:2017-5-27 阅读:

  其实,无论是近期的《血战钢锯岭》还是早些时候的《太阳的后裔》等,在这些得到广泛好评的海外影视作品的背后,中国资本都是其主要推动力量。问题在于,这些作品在帮助中国资本赚得真金白银之后,也塑造了相关国家的正面国家形象和英雄形象,这既不是简单的文艺创作上的倾向性问题,也不是文化资本的盈利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与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这些国家与中国联合制作的合拍片不仅可以不受分账大片的配额限制和享受国产电影的分账比例,同时还有机会从双方政府获得包括税收减免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扶持;而且与以往和香港地区、美国合拍的相对单一的模式不同,我国的合拍片类型还将进一步多样化,一些不在传统视野之中的更为复杂的文化问题也将持续浮现出表面。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随着中国资本进一步深度参与到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全球性文化商业协作体系,能否在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之后,也生产、创作出能够正面讲述中国故事,正面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文艺作品,将是在“走出去”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电影全行业面临的残酷洗礼。

 

  “走出去”不能太过陷于形式包装

  中国电影“走出去”无论是对于行业管理部门、还是中国电影公司,以及诸多的中国电影人来说,都是一个努力奋斗了十多年的梦想——特别是在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市场纪录,创造着越来越令世界惊奇的票房纪录和产能加速的这两年,中国电影从内到外对于“走出去”的渴望也愈加强烈。

  《长城》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电影——中国电影人、中国电影公司以及中国电影的管理部门都想知道梦想该如何照进现实。暂且抛开结果不谈,《长城》在产业意义上在很多方面夯下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里程碑。

  首先是内地导演第一次执掌上亿美元的好莱坞大制作。这里不仅仅是说从预算规模的角度而言,更重要的是对于导演张艺谋和参与此片的中影和乐视影业来说,都是第一次真正地作为一个局内人感受了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张艺谋此番在《长城》的制作中,只是一名受雇的导演,剪辑权在片厂手中而非在张艺谋手中。

  很难说这种以制片厂为最高权力中枢的机制是否能够生产出优秀的作品,但这是好莱坞一百多年连续发展和积淀下来的一种商业运转机制,对于能否做出卖座影片来说,这是一种在概率上更易获得成功的方式。而对于中国电影公司、中国导演来说,近距离地成为这套商业机器里的一部分去积累经验,总好过嘴上谈兵式的叶公好龙。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出版发行    |    艺术家推荐    |    新品推荐    |    资源下载    |    出版目录    |    在线试听    |    读者互动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