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启发出版新路径
编辑:佚名 来源:中国出版网 更新于:2018-3-20 阅读:
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高质量发展要求出版单位转变观念,从过去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的思路,转变为规模有限增长、质量大幅提高的思路,要提高单品种的附加值,打造精品。”
如何打造精品?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主张,市场化的进程要加快,以供给侧改革促进出版产业市场化现代化;在主题出版方面,需加大计划性的管理行为,避免出现大量同质化出版物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选题到编辑再到设计的各环节,出版社都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其次,要做好核心IP,向下游延伸;最后,要做好出版“走出去”。
提升编辑力是根本,产业融合发展是方向。出版要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内容,高质量的作品。因此,编辑水平对于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很关键。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所说:“出版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在产品即图书质量上,而书的背后是人,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他认为,一方面出版社要主动参与,加强与作家的沟通;另一方面,出版社应该加强编辑力的建设,着力点在于提升编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出版集团重点图书编辑室主任、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别必亮认为,深化出版供给侧改革,要做好编发互动,编辑与发行充分沟通交流,以便编辑的选题贴近市场,发行人员了解选题并给予合理化建议,共同确立合理的印数,减少库存。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提倡“工匠精神”:“从出版社角度来说,要大力奖励认认真真做书的编辑。不但要奖励那些做出畅销书的编辑,也要奖励那些虽然没有做出畅销书,但对出版社品牌有所提升的图书编辑;另外要针对编校质量专门设置奖项。”
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给出版业提出的时代命题。谭跃表示,融合发展的中心不是数字化,而是数据化。数据化不仅是内容转型的方向,更是出版新业态的产业方向。数据化的要害是内容,更是机制。数据化的目标是内容的提供商、服务商,更是内容的创意商。
魏玉山有着这样的担忧:“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需求,比如读者对数字内容的需求。但目前提供数字内容的公司,有些并不能保证提供的都是高质量内容。现在很多网络上的内容提供方,并不是出版单位,缺少认真的编辑加工,很难提供高质量内容。”不少委员有着同样的忧虑。于殿利认为,要在制度设计和管理方面提高门槛,让网络出版高质量发展,“实际上,网络出版传播甚广,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因此更加需要加强管理”。
上篇:
下篇: